10月15日、16日,虽是周末,静谧的美视校园里却生机盎然。
虽说概念是个抽象的字眼,但探究者们从概念的范围、形式、能否举例、它与事实、话题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宏观与微观概念的差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实现了对概念的准确理解,消除了本次学习前理解概念时的模棱两可。
从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数据对比中,不难看出,概念驱动课程是最佳学习效率的参与式学习方式。
概念与俄国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相关,由概念驱动的课程结合探究的环境和学习者兴趣设定目标,设计活动。
传统的只有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属于二维学习,相当于一个长方形,而概念驱动的课程是三维学习,相当于长方体,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深度,也更持久。
同时,学习者从“概念在故事绘本中的体现”、“概念在工艺品中的体现”等实例中进行分析,在探究过程中逐渐清晰地认识到概念驱动课程的操作流程。
“在3×5=?中,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对概念的理解分别从哪里显示出来?”在概念驱动下的学习,学生的思维无限宽广。
布鲁姆思维层次分六个方面,从低到高依次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通常只能发展三个层次,从“记忆”到“应用”,而有概念的参与,可以从“理解”到“创造”五个层次上发展思维。
各个学科的不同实例,为大家提供了思维碰撞、精彩生成、深化认识的探究背景,也为不能在三者之间灵活转换的学习者们打开了智慧之门。
我们通过对八大重要概念和相关概念的理解,知道概念涵盖于探究的全过程中,每个超学科的重要概念和相关概念是支持和组织探究活动的工具。
“形式、原因、连系、变化、观点、反思、责任”在各学科中的体现,都被积极参与探究的学习者们理出了清晰的运作思路。
我们还探索了实际教学中如何评估学习者在探究单元中概念性的理解。
学习者们时而与不同的“时钟伙伴”合作探究,时而跟“驴友”碰撞思维,时而同本年级老师各抒己见,为“能更好地将自己对概念的理解运用于教学中,实现最终让学生受益”完成了一次精彩“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