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智菊:小语学会听课有感

时间: 2011年03月25日 来源: 美视学校 作者: 美视学校

在语文课堂中自由地呼吸
 ——小语会成立三十周年庆典暨教学研讨会观课有感        雷智菊 

        4月27-30日,我有幸赴天津参加了全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庆典暨教学研讨会。隆重的开幕式让我感受了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辉煌的成果和艰辛的历程,领略了来自全国小语界顶级专家的风范,我亲眼目睹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风采,感受到他们对语文教育事业无比的热爱和澎湃的激情;同时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裴娣娜教授关于《学校语文教学策略研究的几个问题》的精彩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线教师,课堂研讨活动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本次活动,由三位年轻的特级教师分别执教口语交际《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作文指导及讲评课《说说心里话》、阅读课《乡下人家》(两课时)。看着行云流水般赏心悦目的课堂,欣赏着上课老师精彩而富有感染力的课堂语言,我能感受到他们充分的准备,精心的预设,也能想象到他们背后智囊团的倾力支持,鲜明的见证了小语会“三十年峥嵘岁月鼎新革故 五千年华夏杏坛继往开来”。我着重和大家分享口语交际《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和作文指导及讲评课《说说心里话》的听课有感。
 
        执教口语交际《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的陈金龙老师来自安徽省淮北市第三实验小学,陈老师教学素养好,语言流畅富有磁性,上课有大师风范。
课堂实录再现
一、课前谈话:师生相互打招呼,要求眼睛要看着对方。
教师:老师今天不做叔叔、不做朋友、不做老师,要做爸爸。
二、师生表演一段日常生活场景。
1、师生情境表演:(以哑剧形式出现)
早晨,儿子快上学了,爸爸为其加外套、背书包、带牛奶、反复叮嘱……
(细节:老师表演爸爸,围上围裙,创设情境;学生赵圆润表演儿子,背着书包等)
2、学生交流看到的场景。
3、再次情境表演:学生赵圆润到校后向老师解释迟到原因。
师:引出话题:这一幕,你是不是很熟悉?你的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做的?
二、说说自己爸爸妈妈的日常所为。
1、同桌互说:要求:说——清楚、明白;听——仔细,不明白的问一问,并帮他(她)说清楚。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3次)。
师:早晨的一杯牛奶,给自己加的一件衣服、一路的反复叮嘱,那都是爸爸妈妈的爱。(板书课题)
三、交流爸爸妈妈的爱(强调:谈自己经历的故事,感受爸爸妈妈的爱)
生1:木讷,老师一再引导,学生一直无语。
生2:妈妈辅导作业,早晨还做饭。是要求给生1提问,生1仍无语。
生3:爸爸---公司老板,按时给自己辅导作业之后,立即赶往公司处理业务。(此生说话很有特点)
生4:夏日的一天暴雨后,爸爸为了把拖鞋给我穿,自己光脚回家,到家后脚上出现了几道口子。
……
学生每次交流后教师都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都回答:我感受到了爱。
四、另一情境创设
1、老师扮演赵圆润的爸爸,在开会时接到班主任的电话。
2、指生转述:刚才“爸爸”接了个什么电话?听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儿子在校撞了一位小同学,该生已进医院接受治疗。)
(表现:学生有点发蒙,可能角色变化太多)
3、讨论:“爸爸”应该怎么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引导孩子按顺序说)
学生:请假、赔偿、送礼物……
4、讨论:到了医院,“爸爸”又该怎么说?
4、情境:爸爸回家后,将如何教育赵圆润?(学生模仿表演一般)
5、出差的妈妈回来了,她是如何教育的呢?
6、讨论:爸爸妈妈,谁做得对?(时间较长)
师:无论是严厉的批评还是耐心的教育,都是源于爱。
五、面对爸爸妈妈的爱,我们该做些什么?
要求: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
出示:视频:生活场景,配乐《感恩的心》。
六、回家向爸爸妈妈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
 
(特别说明:这次是每上一节课后就是四位专家的评课交流与互动,主办方开设了短信互动平台,老师们的听课有感和想请教专家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短信告知主持人。)
悟与困惑
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交通更为便捷迅速、地球几乎成为一个村落的新时代,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每个人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培养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社会的需要,更是每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必须,也是孩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素质。
口语交际都是凭借听、说,进行交流和沟通,传递信息,联络感情,处理问题,它是小学语文教学五大板块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全国小语会安排口语交际课---《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我想举办者的用意不言而喻。听了陈老师的课,又聆听了专家的评课,收获很多,所受启发很大,感悟和困惑也很多。
一、口语交际教学应引起足够重视。我们很多老师重视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对口语交际教学重视不够,然而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可以促进阅读、习作能力的提高,促进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它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等方面的教学同等重要,每位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尤其要注重人际交流,借以培养应对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合作精神,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倾听、表达和应对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
二、阶段目标要清晰把握准确体现。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口语交际都有具体要求,体现阶段性、连续性和科学性,教材根据课标要求也都有较为合理的具体安排。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即培养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这理所当然地是是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重头戏。不同学段,目标和要求不同,如:倾听,要由了解内容,到把握主要内容,到抓住要点。表达,要会复述、讲述,能转述,由简单地说,到讲得清楚、明白,再到有中心,有条理。应对,是在交流、交际中的表达,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年级要能积极参加讨论、交流;中年级要能进行较深入的交流,“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高年级,自己认为对的意见敢于发表和坚持,在发表意见时,有准备,有中心,有条理,有一定的质量。
陈老师这节课,能根据三年级学生实际,较准确制定教学目标。课堂上训练学生倾听说的内容,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要求学生听不明白的帮他说清楚……课堂上注重从学生交流中引出话题,注重生活情境创设和再现,注重交际应对能力的培养,很多做法值得学习。
三、创设真实自然情境尤为重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同学伙伴、同父母老师交流时,一般都是自自然然、无拘无束的。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要注意创设交际的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尽可能地回归常态、自然。这样,有利于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积极投入,主动交际。创设情境可以采用音乐渲染、语言描述、视频呈现、课件展示、师生表演、家长参与等方法。例如,本节课多次通过师生表演、学生模仿、学生讨论以及课件展示等方式创设交际场景,老师的指导层层深入,不断地开拓与挖掘,尽可能让学生进入情境,自然表达,自然交流应对,但这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提高口语能力与培好语言习惯要双管齐下。
口语交际课是语文课,主要是用来提高口头语言水平,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当前一些口语交际课只管内容或话题本身、只管说得热闹,不管语言质量、语言习惯等的状况,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口语交际课要发展口头语言,但无需讲授口语交际的知识,要在学生进行交际的过程中,通过师生评议、教师引导点拨等方式,加以规范或指导。如,就学生表达中用词不当、出现病句、语句颠倒重复、表达不够顺畅、条理不够清晰等不够规范、不够准确、不够清楚、不够条理的地方,引导学生评议、纠正,对重要的、带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还应加以点拨指导、强调,以引起注意。此外,还要加强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随便插话;说话要使用礼貌用语;要针对不同对象,文明地进行交际。
收获颇丰,但我和同仁们也有一些困惑:(有些是短信互动得知)
困惑一:本节课侧重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还是感受父母的爱?口语交际课是思品课吗?
困惑二:将日常生活中的交际现场搬到语文课堂上来,意义何在,如何提炼日常生活、创设情境,从而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困惑三:孩子自从学会说话,口语交际能力在幼儿园和家里就自然模仿习得形成了,感觉口语交际课上与不上好像没有多大区别?口语交际课是说话课吗?
困惑四: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阶段目标鉴定,虽然有区别和不同要求,但较难在课堂上准确把握适度体现。
困惑五:口语交际课上,遇到始终不开口说话的学生到底该如何处理?情境表演角色转换过多如何避免? 
  
        关于作文指导课与讲评课《说说心里话》分成两节课上的,作文指导课用时20分钟,讲评课用时30分钟,这位执教的老师是东道主天津塘沽区实验学校的刘颖老师。
        习作指导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为学生在习作前都认真填写了“习作卡”,这个“习作卡”分成了四大块的表格形式:一是我理解的习作要求,二是可以选择的习作内容,三是最终选择的习作内容,四是我要用的词语和句子。教师在反馈“习作卡”和交流习作打算时,都特别指导孩子注意说心里话的标准“事真、话实、心诚、意善、理清、言美”等。
习作讲评课主要体现了五个教学环节:一是小结习作基本情况,二是欣赏片段,交流所得,三是小组自赏与求助,四是师生共同修改习作(两者比较)五是再次修改后放入“习作档案”。
        四位专家对这节课的评价都非常高。特别是吴立岗老师说的话,让我记忆犹新,他说:“这个说说心里话内容广泛,非常难上,刘老师不仅敢上,而且是全程指导,全员参与,全员关怀。这篇习作属于开放性作文——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阅读是作文的基础,思维是作文的关键,表达是作文的根本,观察是作文的前提。”吴老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年级不拘形式的表达,该怎么表达呢?他希望我们应该有规范性的作文训练,自由作文与规范作文相结合。柯孔标告诉我们作文指导课该怎么指导?一要激发感情,刘老师的课强调了感情真挚,要“真情”流露;二要打开思路,指导就在于打开思路,以孩子们身边的话题作为习作材料,放开心灵,张扬个性;三要重视语言形式的表达,比如刘老师的课教给了孩子们可以用一件事来说心里话,要好话好说,理由要说充分,指导还可以仔细点,特别是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要注重。讲评课要注意从形式上去表达,引导学生学会欣赏。
 
        几节课后,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的点评给我们带来启发:目前的语文课堂牵引和控制的痕迹还比较明显,学生理解文意的过程中,老师介入过多。老师强势,学生弱势。教师应该在学生不注意的地方再介入,真正形成师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呼吸,无拘无束地聊,无拘无束地品。
        进行过公开教学的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磨课,大到文本的解读、目标的确定、板块的设计,小到一个提问、一句评价语、板书的一个字,都是反反复复、精雕细琢。磨出来的课很精彩,很精致,但是往往缺少一种自然天成的感觉,也许问题就出在老师太多考虑到文本、考虑到流程、考虑到自己,而忽略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学生吧。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无拘无束,让学生在自然的、愉悦的状态下学习语文呢?专家们的一些建议给我带来思考:
        建议一:自学在先,给学生学习的拐杖,比如:作业纸、阅读提示等。教育心理学指出,影响孩子学习的重要因素是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要找准教学的起点。
        思考: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小孩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忽视孩子已有的经验和阅读水平,学生明明知道了还要问,无病呻吟;学生想知道什么,心中无数,造成课堂的低效,而这种无谓的重复则会打消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建议二:调整一下教学的思路,进一步体现用课文教,而不是教课文。让孩子在课堂上围绕着一个主题,尽情交流,教师适时做一些点拨。
        思考:教师不是演员,更多的像一个导演,适时点拨但不能越俎代庖。尽管老师们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但是出于一种习惯,学生一时语塞、一皱眉头,老师就满腔热情地吐出答案,生怕耽搁或改变了教学流程。其实,课堂上真正精彩的环节,往往来自于这“节外生枝”。而能够当好“导演”,这底气来自于丰厚的积累,敏锐的思维和判断力,需要不断磨练。
        建议三:由读到写,要打开学生的思路,用课文中习得的方法,写自己身边的事物,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感受:阅读课《乡下人家》中有一段仿写的训练,学生学习了“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鸣,在竹林中觅食……”这部分之后,老师引导学生想一想,乡下人家还会养什么,并模仿“鸡”的句子写一写。学生很聪明,一会儿就写出了:狗,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牛,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头的;鸭,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这些句子与原句的相似度达到80%以上,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离乡村生活太远,写出来的句子工整有余而灵气不足。为什么老师不能让学生的思路再宽一些呢?可不可以用作者写景的方法写一写熟悉的校园一角、社区一角,或是山村、渔家呢?
建议四: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应该根据内容确定目标,宜整不宜碎。
        思考:很多时候,在备课的许多步骤中,老师最忽视的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因为教参上明明白白地写着目标是什么,而且目标无外乎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等。其实不然,目标决定了课堂上老师到底要干什么。文本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会有所改变。如果连自己设计的环节目的是什么,在课堂上又怎能游刃有余,怎么知道带着学生走向何方呢?
        记得薛法根老师曾经指出:“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语文的基本功能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之本,同时要进行人文的熏陶。两者缺一不可。教师要深入教材,最后达到自如,科学、明确、简练,由刻意追求到自由境界,自然状态。”好一个“自由、自然”啊,这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不懈的追求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