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介绍
美视秉承“兼容并蓄、整合创新、科学育人”的办学理念,以“纳五洲学子、育国际人才、办优质教育、创一流名校”为办学目标,以“优质教育源于细节”为管理原则,推行全程的小班教学,创设浓郁的国际文化氛围,探索中西教育优势互补、融合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绩,获得IB(国际文凭)授权,通过NCPSA(美国私立学校委员会)、AI(国际认证)、MSA-CESS(美国中部院校联盟)等世界先进教育机构的资格认证,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认可的国际学校。
纳五洲学子、育国际人才、办优质教育、创一流名校
《国际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研究》课题组 执笔:刘敏 吕强 黄浩军
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教育国际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培养新型的国际人才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教育策略,我们国家也不例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一所民办的国际学校审时度势提出了培养“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的教育目标,并从德育层面上对如何培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培养目标的提出。
从二十世纪后期起,全球逐步进入了一个信息化、国际化的时代。一方面世界变小了,地球变平了。全球经济相互依存,国际事务民主多极,思想文化多元共存,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正变成地球村;另一方面世界的不和谐因素也在凸现,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冲突加剧,一些国家和地区战火连绵,地球与人类面临着气候变暖、能源粮食短缺、各种自然灾害频繁等等生存危机。因此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大家庭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国际性人才更成了许多国家的教育战略。如美国从新世纪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英国提出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理念,韩国颁布了“新的国家课程”,新加坡开展了“思考的学校,学习的国家”教育改革运动,日本提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计划”,荷兰更明确提出了全面实现国际化教育的计划。
从我们国内形势看,21世纪是我们伟大祖国和平崛起的时代。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实践,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步提高,承担着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这样的时代特点和历史背景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任务,即需要培养一大批新型人才:他们有博大的胸怀、包容的心态、奉献的精神,能与世界人民和睦共处,具有跨文化交流合作的能力,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拼搏,又能为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我们成都美视学校是于2002年创办的四川省第一所大型全日制的民办国际学校,是一所“面向海内外在川工作人员的子女,为本地改革开放国际化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培养全球化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打好基础”的综合性国际学校。学校这样定位的核心是提高办学的国际化程度,培养面向世界的国际性人才。2007年我们明确地将这样的国际性人才定名为“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最近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战略目标,这与我们学校办学目标定位不谋而合。
课题组根据以上认识,响亮地提出了既体现了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思想,并反映了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也凸现了全球化时代优秀人才基本特质,又表达了美视学校的理想追求的德育目标——培养“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同时认为适应多元文化,能肩负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世界和谐发展两副重担的“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因此必须具备以下八项基本素质:(1)爱国: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在与外国人打交道中不卑不亢,学会自尊;(2)励志:志向高远而不张扬,锐意进取而不冒进,知难而进而不蛮干,脚踏实地;(3)博学:兴趣广泛,知识面广,基础扎实,专业精湛,善于学习;(4)睿智: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求异创新,勇于实践;(5)健康:身心健康,科学生活,能较快适应异国他乡环境,容忍世界多元性,学会共处;(6)包容:了解并尊重他国文化,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依存性,反对歧视:(7)负责:关注人类共同利益,关心并致力于消除贫困、种族歧视和生态破坏等世界性难题,有责任感;(8)合作:外语出色,善于与外国人打交道,懂得国际交流规则,善于合作。
二、培养“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的德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三年来,我们围绕“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的培养目标,对国际化背景下学校德育内容、方法途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厘清了一些认识,初步架构了一种德育模式,取得了一些德育实效。
(一)关于德育内容的选择、安排、落实。
关于德育内容,《中学德育纲要》(1995颁布)有明确的详尽的规定。因此我们不再研究德育的具体内容,而从另外一个视角去研究如何围绕培养目标选择、安排、落实德育内容。经过深入的学习总结思考,我们认为德育内容的选择上围绕两条主线;德育内容的安排上遵循三个层次;德育内容的落实上依靠四种载体。
两条主线是指德育内容要紧紧围绕树中国灵魂、立国际意识两条主线来筛选。
所谓树中国灵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要有自信心、自豪感、立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发奋拼搏的远大志向。其二,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帮助学生了解认同我们民族的灿烂历史和优良传统,让他们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其三,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中国公民20字基本道德以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精神的教育,使他们身上永远烙下华人品格的印记。
所谓国际意识主要包括这样一些内容:首先是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并给予理解和尊重,学会与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互相宽容、互相合作。其次是培养国际视野,教育学生学会从全球从全世界的角度关注人类命运,关注社会进步。再次是加强学生国际责任意识的培养,立下为建设和谐世界作贡献的远大志向。
三个层次是指安排德育内容要遵循道德发展规律:即由道德认知、道德实践,到达道德理性的层次要求。
道德认知层次上主要让学生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了解并认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核心价值观、道德观,同时也了解和理解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国际上各种规则。道德实践层次上引导学生参与校内外甚至国内外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养成符合时代要求的良好行为习惯,遵守践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的各种规范,培养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道德理性层次上主要引导学生在认知和实践的基础上感悟升华、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四种载体是指德育内容的落实上要依靠德育课程、主题教育、文化建设、活动教育等载体。按照两条主线三个层次的原则,我们通过上述四种载体落实德育内容。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展开。
(二)德育途径方法的研究和实践。
在研究中我们把德育途径方法概括为五化。即:德育课程优质化——以优质化的德育课程,给予德育时间、空间、内容上的基本保障;主题教育系列化——以层层递进的系列化的主题教育,推进德育不断深化;德育活动多样化——以多样化的德育活动,丰富德育的维度,全方位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文化建设特色化——以中西合璧的特色化的文化建设,体现学校文化的方向,充分发挥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德育评价多元化——以多元化的德育评价,引领和强化“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倡导德育民主。
1. 德育课程优质化。
为彰显当前国际化背景下的德育特色,我们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德育课程化的改革,(1)充分发挥现有的政治课及思想品德课的作用;(2)加强文化课程的德育渗透,即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德育;(3)开辟选修课程,如“国际礼仪”、“国学讲座”、“法制讲座”等加强德育教育;(4)编写特色校本德育教材《视野》,增强德育课程教材的针对性和选择性。通过以上改革,全校呈现出了德育课程的优质化和学生选择的个性化的局面,并且使德育的时间、空间和内容有了最基本的保证。
2. 主题教育系列化。
主题班会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一项重要的班集体活动,也是班主任通过班集体教育影响学生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们的高度热情和智慧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参与欲、表现欲,并在这种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
为了让班会的内容个性鲜明,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依据“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的必备品格和素养,同时也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现状,本着系统性、层次性等原则,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对主题班会核心内容进行了规划和设计。分别形成了《初中各年级系列主题班会设计》、《高中各年级系列主题班会设计》两套方案(本文略去)。
3. 德育活动的多样化。
我们充分调动国际学校的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德育活动的多样化,丰富德育的维度,全方位增强德育的吸引力,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和乐于参与的各种有益的德育活动中接受教育,加深对各种德育规范、价值观念、道德品格的认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进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高尚的道德信念。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积极开展各种培养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动。
在国际化背景下,教育学生学会坚守国家核心价值观、坚守民族传统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我们以培养“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为目标,结合不少学生都有中学毕业后出国深造意愿的实际,让学生学会坚守优秀文化传统就尤显重要。为此,我们特别重视爱国情感的熏染和爱国精神的培育。我们抓住各种契机,如北京奥运、祖国六十华诞、民族传统节日、革命传统节日等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营造各种场景让学生体验和感悟爱国情怀。
(2)开展多种多样的跨文化教育活动。
全球化、国际化已是一种不以个人、民族甚至国家意志为转移的世界性历史进程。因此在学校德育中我们尝试开展多种多样的跨文化教育活动,如圣诞艺术节、《从这里走向世界》图片展、模拟联合国大会、“英语大世界”、赴美日韩新澳等国夏令营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多元文化,了解包容不同文化的道德情感、道德规范、道德行为,学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处。
(3)以不同形式开展献爱心教育活动。
我们组织学生以“志愿者”的形式开展关爱老人、关爱小动物等献爱心活动;我们利用列入教学计划的“社会实践”课组织“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先后与贫困山区学校和汶川地震受灾学校结对,并给予精神上物质上的支援;结合国内外的重大灾难如印尼海啸、“5·12”汶川大地震、“4·14”玉树地震等开展各种救助活动(仅现金捐款共达38万元)。
(4)利用节日、假期和学校重大活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感恩,是人类社会的共有情感。中国是一个恩义社会,有着非常浓厚久远的感恩文化传统。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道德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之一。因此学校利用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寒暑假和开学典礼、表彰大会等学校重大庆典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对身边有恩于自己的父母、师长、同学感恩是感恩教育的一个方面;我们还教育学生对祖国、对社会、以至对大自然表示感恩,因为这是更高层次的感恩。
(5)充实的课余文娱活动。
安排好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的精神和精力便有了寄托,他们参加消极活动甚至不良活动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
(6)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除了按教育计划开设心理健康课之外,还以活动的形式推进心理教育。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开展心理咨询,创办心理杂志《心之憩园》,同时利用心理宣传橱窗、心理健康网站等加大对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4. 文化建设特色化。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认识到学校要培养“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一定要建设一个有特色的学校文化,让学生在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和熏陶,促进中西文化素养的提高。在实践中,我们通过充分挖掘学校资源,努力创建了一个“开放、民主、和谐、融合”的学校文化,并通过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践,逐步渗透到环境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活动文化中去。因此无论校园建筑、景点设计、师生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深深烙上了学校文化的印记。
5. 德育评价多元化。
德育评价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难点。通过研究,我们初步建立了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力图引领和强化“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推行德育民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1)评价内容多元化。
我们的评价内容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德育评价的唯一内涵为依据,评价要考察学生在校内外的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学生群体的气氛和精神面貌等等多方面的内容。
(2)评价主体多元化。
我们把对学生的评价由过去的“一言堂”改为“群言堂”,即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分别来自教师、家长、同学、学生本人等几方面。这也是德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发展的体现。
(3)评价标准多元化。
评价标准由参与评价活动的各方面人员提出,通过协商取得一致,也允许各方面保留自己的标准;另一方面,针对每个学生的特殊情况,确立不同的发展目标和相应的评价标准,即做到评价标准的因人而异。
(4)评价方式多元化。
我们根据德育工作的评价目的、性质和对象确定以激励性评价为基本的评价原则,评价方式则是多元化的。如各种形式的表彰是对优秀生、优秀集体的评价;举办个人作品展示应是对特长生的最高评价;更多的个性评价、开放性评价方式将是教师个性化教育风格的有益尝试。
(三) 关于国际化背景下学校德育队伍建设的研究和实践。
德育目标德育理念确定之后,如何建设一支适应在国际化背景下开展德育工作的德育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1. 我们加强了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本校教职工这支德育队伍的建设。
为了培养这样一支适应国际化背景下培养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的德育队伍,除了抓共同性的师德师能等方面的培养外,我们把重点放在帮助教师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国际视野的开拓、国际意识的增强、创新和交流合作能力的提高上。其措施,一是先后派出50多名干部、教师走出国门见识、体验、感悟国外的教育,同时也派出40多位教师分赴上海、青岛、江苏、浙江等地学习观摩,博采中西教育之长。二是每年举办2-3次讲座,请中外专家学者传道。三是请在本校任教的外籍专家举办多期培训班和讲座,学习结束时我们还给测试合格的教师颁发结业证书。四是倡导读书学习和在教学实践中学习。五是举办中美教育论坛,请中外教育专家、校长、教师共同探讨新时代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通过各种培训和学习,这支德育的教育思想、理念、教育方法逐步适应了国际学校培养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的需要。
2. 重视发挥专家、社会贤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这几年来我们坚持请有关专家、社会贤达作我们的顾问,请他们到校作报告、开讲座,办教师培训班。如北师大教育学院的
3. 我们十分重视学生家长这支队伍的凝聚和力量的发挥。
首先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凝聚这支队伍。一是办家长学校。每年每个年级都要办一至两期家长学校,向家长们传达学校的教育理念德育举措,通报学生成长情况,介绍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方法,让家长们认同学校的德育理念及德育举措,并配合学校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教育。二是除了要求班主任、科
其次我们也开辟各种渠道如让家委会参与学校各种教育活动、家长上讲台、让家长参与课题研究等,充分发挥家长这支队伍的作用。
总之,正因为我们组建以学校教师为主,同时融合教育专家和学生家长几方面力量的一支三结合的德育队伍,《国际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课题的研究和学校德育工作的推进才有了可靠的保障。是他们发表了一系列专题报告,介绍了国内外先进的德育理念和鲜活的德育经验;是他们积极参与课题的理性探索,写出了一篇篇精彩的论文;是他们根据课题研究的宗旨组织了一次次立意隽永的主题班会;是他们设计了一个个学生喜欢而富含教育意义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
三、德育新模式初见成效。
培养“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的德育模式的构建及其实践,在育人层面上呈现了良好的效益,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一)美视学生的整体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美视学生比较阳光。他们开朗大方、乐观上进,师生之间关系比较和谐,遇到困难和问题能向父母、老师敞开心扉交流沟通。在国际交流中也落落大方、不卑不亢。他们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这在当前被学习重负压得透不过气来的多数中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美视学生很爱国。学生德育水平现状调查显示,学生们对祖国的爱在升华,“中国魂”意识有一定提高。他们热爱中华文化,他们以很高的热情学习国学,积极参加“祖国在我心中”系列活动。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正在美国参加夏令营的美视学子自发地在白宫广场前拉起国旗唱起国歌并高呼“中国加油!”自豪之感尽显其中。
美视学生富有爱心。学生们坚持多年向手拉手学校(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捐钱捐物;美视的志愿者们经常牺牲周末休息时间去敬老院慰问孤老,去“爱之家”救助被遗弃的小猫小狗;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许多学生参加志愿者队伍为灾区人民献爱心,在学校募捐活动中全校师生一次性捐款31.5万元,有的还在社区参加捐款。远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读书的美视校友赵琳珊(2007届毕业生)在美国校园里为地震灾区募捐近40万元。
美视学生心中装着人类。他们关心并了解人类遇到的共同难题,痛恨恐怖活动,关注全球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等问题。2008年2009年我校李亚熹同学和何彬彬同学作为中国中学生代表,相继赴联合国总部参加了第32届和第33届联合国国际学校国际学生年会,在神圣的联合国殿堂里参与了能源、食品危机等世界.性重大问题的讨论。美视高中生还是本市中学生“模联”的骨干力量,积极参与了成都市首届“模拟联合国大会”的活动,4月2日—4日主办美视首届“模拟联合国大会”,主题为“后金融危机的贸易保护主义”“气候变暖问题(继哥本哈根会议)”和“索马里海盗问题”。
美视学子很有风度。他们讲文明、懂礼貌、尊老爱幼,公共汽车上主动让位,校内外大型活动井然有序,会后不留污物,公共场所礼貌待人,坚持女士优先,食堂里文明就餐,不大声喧哗、不浪费粮食。他们自豪地讲这些是“美视风度”。
美视学子讲规则、守纪律。经过几年的教育和训练,学生们的规则意识有了大幅度提升,“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国际社会里应该具备哪些规则”,这些已深深扎根在美视学子的心中。
美视学子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在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等途径的教育下学生们的心理素质也不断提升。当他们处于负面情绪时会选择健康合理的调节方法进行宣泄;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会平静地分析原因并尝试解决问题;当他们面临人际冲突时会耐心地沟通最后达成一致;他们有目标有计划地朝向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他们积极乐观面对生活,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钟。
(二)“中国灵魂”、“国际意识”两大素质特点在美视一批学生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首先,涌现了一批有崇高理想和优良品德的优秀学生。在学校培育“中国灵魂”的过程中,不少学生有了崇高的理想追求。这几年来,我们每年举办学生党校,高中学生踊跃报名参加。短短几年里经过党支部的考察培养,已有18名同学在校期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其次,涌现了一批奋发学习、立志报效祖国的优秀学生。尽管我校招收的学生的文化基础不是一流的,但在我们面向全体学生真正推行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的引导下,涌现了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叩开了清华、北大、香港科技大学、复旦、浙大、华东师大、麻省理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盛顿大学、多伦多大学、南洋理工等中外名校的大门,他们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作出贡献。
其三,涌现了一批初步具有国际视野能扎根中华的优秀学生。美视学子相当一部分同学有宽阔的国际视野,有承担国际责任的宏图大志。他们积极参加国际热点问题的讲座,积极参加国际问题的探讨;他们以优良的综合素质被遴选为第三十二届、三十三届联合国国际学校国际学生年会的中国学生代表,走上联合国讲坛发表自己对环境、能源、粮食等问题的见解。
其四,涌现了一批善沟通、会合作、能力很强的优秀学生。他们在海外游学中与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同龄人,甚至成年人结成了朋友;他们主办了两本走红成都校园并在成都报刊、中央电视台以及社会产生影响的校际学生刊物(《Drink Me》《Insight》)……
总之,从这些学生身上,我们看到了“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的影子。
(责任编辑 黄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