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兵:聚焦课堂,“精讲精练”出效率

时间: 2011年03月28日 来源: 美视学校 作者: 美视学校
《聚焦课堂,“精讲精练”出效率!》
————对历史课堂教学环节的探索与实践
成都美视学校 刘安兵 13018255295
 
【摘 要】聚焦课堂,探索课教学环节,实现教学的精讲与精练,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学环节;精讲精练 ;任重道远
 
【前   言】
一个想法:
历史课堂教学可以精讲精练吗?40分钟的历史课堂教学能在20分钟左右完成吗?实践证明是完全可以的且是高效的。
一次实践:
以“精讲精练,向20分钟要质量”的课堂研究拉开了我对历史课堂教学环节的探索与实践序幕。数年时间里,聚焦课堂中,探索新教法,其乐无穷也。
一篇文章:
本文即以“精讲精练,向20分钟要质量”为题,欲与同行分享我“对历史课教学环节的探索与实践”的收获。下面我就课堂教学环节与实践探索简要说明,敬请专家与同行指正。 
 
【正 文】
一、 课堂环节和时间分配
 
  
二、 教法思考与教法探索
(一)     概要全文、提出目标
新课前教师先指出该课中心意图,该课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而提出主要问题,即学习目标。例如,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概要全文:唐王朝由盛世而衰亡的原因,五代十国是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五代十国统一于北宋;辽、宋、夏、金政权并立,辽宋西夏三个地方性政权“三国鼎立”;在不同民族政权冲突之中,英雄人物并起,民族关系也在向前发展着;是战是和,在冲突中既是地方政权之间的文化关系,又夹杂民族关系于其中,此伏迭起,复杂多变。提出目标:记住建立辽、西夏、金政权的民族首领及建立时间,影响这些并立政权相互关系的重要盟约,理解辽、宋、西夏、金之间通过和议维持和平关系的意义,破解岳飞被害之谜。这样,理清了头绪,明确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为“精讲、精练”作好铺垫。
(二)     学生读书和教师板书
学生读书和教师板书,二者一般同步进行。学生读书环节很重要。通过“概要全文”环节,学生对课文有了大致了解,然后带着问题读书,学生既预习了课文,又加深了课文印象,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获取,为教师“精讲”环节作好了准备。
学生读书时,教师板书部分待讲问题或板书所有问题要点。板书,体现教师理解课文的深浅和对教材的驾驭能力,以及给听课者怎样的视觉感受。板书形式多样,根据不同课文,可选择不同的板书形式。例如,《唐朝的民族关系》、《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辽、宋、西夏、金的并立》等课,采用“地图式板书”较“条文式板书”更有空间感和动态感,它再现唐王朝宽容而多元化的民族政策,唐王朝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融与相互影响,民族政权之间的友好交往与兵革之争。《从开皇之治到到贞观之治》、《走向全盛的唐朝》、《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等课,采用“条文式板书”较“地图式板书”或“表格式板书”效果好,它从板书的静态体会到唐朝政治的相对稳定,经济延续的发展,制度的创新与完善,文化的领先。又如,《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唐诗与宋词》等科技文化课文,一般来说采用“填空式板书”、“表格式板书”效果较好。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板书设计,都应让板书面目一新,让板书充满活力,让板书满载问题,让板书表达思考,让板书把静态的文字教材变为成富有动态的载体。教师应下功夫设计板书。板书是历史教师的另类风采。
(三)     精讲与师生活动
精讲,指语言的精炼,也指以教学问题的精心设计,是教学要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师生活动,指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始终应把学生的参与放在首位。
精讲,它展示教师的语言素质。教师在传授知识、组织教学时,主要是通过语言与学生交流。课堂上清晰、流畅、生动、富于激情的语言,是提高20分钟教学效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对教材问题的精讲,一般而论每课以解决一至三个问题为宜,并始终把学生活动融于其中,如,《辽、宋、西夏、金的并立》一课,以“宋高宗为什么也要杀害岳飞?”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而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岳飞”,帮助学生一分为二地树立“历史人物观”。在讲《成吉思汗与忽必烈》一课时,用“地图式板书” 简略重现“元朝统一大业”,用“条文式板书”精讲“元朝的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两个主要问题(至此完成学习目标),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行省”和“民族融合”这两个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初中生的有效注意力集中在10—20分钟之间,因而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精讲主要问题,忌啰嗦冗杂。精讲时,教师要高度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及时回答学生问题,燃起学生自信的火花。讲课时,综合运用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启法式、发散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运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帮助教学,拓展学生视野。精讲教学,教师要研究记忆科学,帮助学生当堂完成重要知识点记忆。记忆是学习之母。精讲教学,还应把德育、美育教育融入其中,展现历史课的丰富与博大。
(四)     小结课文
要求教师要能揭示该篇课文的内在联系,前后两篇课文的相互关联,能明示课文重点,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分析问题,能将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如,《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走向全盛的唐朝》两课,教师能讲清两课间的关联,即杨坚建隋,统一南北,开创盛世局面;但繁荣很快被隋炀帝暴政所摧毁。李渊建唐,唐太宗“诫训”,推行系列“新政”促成“贞观之治”;女皇则天政启开元,玄宗隆基励精图治,唐朝进入“开元”全盛时期。又如,《唐朝的民族关系》、《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等课文的民族关系问题,教师都应从历史的理论高度,界定“民族战争的性质”,理解各民族政权共同缔造中化文明,发展封建经济,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局部地区统一,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小结课文很重要,虽三言两语,却有画龙点睛之功。
(五)     精 读
精读区别于“全文读”。一般说来是在小结课文之后,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再一次提出问题,明示“重点子目、重点段落或重点行句”的读书方法。如,《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一课,教学重点是“贞观之治”;提出的问题是“唐太宗的治国‘新政’”;明示精读子目为:“贞观之治”。又如,《辽、宋、西夏、金的并立》一文,教学重点是“宋、辽关系”、“岳飞抗金”;提出的问题是:“北宋与辽、西夏维持和平关系有什么意义?”“宋高宗为什么也要杀害岳飞?”明示精读的重点段落:课文第2自然段、第5自然段、第7、8自然段”。精读,是为加深听课印象,通过反复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基础知识,加深认识,达成能力培养,实现新课标精神;精读,还可读板书要点,更好地发挥板书的功能。
(六)     精 练
精练与“泛练”相区别。精练题目应具有以下特点:题量充足,题型灵活,突出重点,学生参与。精练过程中,应注意调动学生激情,对学生答题方式与姿态不求“规矩”,让他们在较轻松的氛围中答问,往往效果还很好。那些谈话式题目,如“文天祥为何受人尊敬?”“关于岳飞、成吉思汗你知道多少?”这样的问题,能使学生兴趣盎然,争相回答。总之,精练是为复习巩固教学重点,提升历史智慧的养成;精练是一堂课的大结局、大反馈,是检验教学效果的“质检站”。
三、 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创新历史教育,研究新教学环节,聚焦课堂,向20分钟要质量,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素质,变被动为主动;创新教育,研究新教法,并不量放松自己,放任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创新教育,研究新教法,是为寻找一套既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需要,又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科学方法,变“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面对莘莘学子,我们肩上责任重大,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怎样引导学生习得新的学习方式》
2.《新课程的教学改革》
3.《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子》
4.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