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美视学校融合部校长刘敏专访:IB教育成就学习者美好人生

时间: 2022年01月18日 来源: 京领新国际 作者: 京领

以下文章来源于京领新国际 ,作者京领


学校介绍

成都美视学校是由深圳美视集团成都美视文化有限公司投资兴建,于2002年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投资建成,是一所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一贯制寄宿式学校。学校地处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天府大道中段,占地230亩,校园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现有在校中外学生2200余人,其中融合部学生730余人。

美视秉承“兼容并蓄、整合创新、科学育人”的办学理念,以“纳五洲学子、育国际人才、办优质教育、创一流名校”为办学目标,以“优质教育源于细节”为管理原则,推行全程的小班教学,创设浓郁的国际文化氛围,探索中西教育优势互补、融合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绩,获得IB(国际文凭)授权,通过NCPSA(美国私立学校委员会)、AI(国际认证)、MSA-CESS(美国中部院校联盟)等世界先进教育机构的资格认证,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认可的国际学校。

美视学校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同时获得IB国际文凭三大项目授权的学校,将国家课程与IB教育融合,为学生提供多元的课程和丰富的课外活动,创设自由主动的学习氛围。据统计,2021年毕业生100%进入了世界排名前100的综合性名校,其中包含了斯坦福大学、清华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


人物介绍

刘敏

刘 敏

成都美视学校融合部校长

IB教育领导高级证书
香港教育大学 国际教育领导与变革 管理硕士
西南大学心理学研究生
西南大学教育学学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问题一: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您与IB的渊源以及您是如何投身IB教育的。


刘敏校长:与IB结缘需要追溯到我上大学的时候,当时基于兴趣来选择专业,我选择了教育学,本科4年期间主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课的学习让我对自己未来的工作环境进行了思考。我始终对教育行业抱有期待,希望将来的教育环境是温暖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者们能看到一个个完整且独立的学习者,所有学习者都能够在教育环境里感到快乐和充满生命力。


2004年我加盟了成都美视学校,因为学校在成都市率先提出的“兼容并蓄、整合创新、科学育人”这一教育理念非常吸引我,我认为这所学校能实现我自身对教育的期待。2012年我非常幸运地了解到IB教育理念,我被它的理念所打动,这就是我一直想要做的事,于是我毛遂自荐成为了中学项目协调员,和团队成员们一起开始探索学习MYP。经过近十年,我们从一张白纸发展到现在,事实证明,这样的理念和实践确确实实帮到孩子更好的成长。


问题二:从一张白纸到取得如今的成果,这中间的过程肯定是不容易的,您能与我们分享下经历的难忘的挑战以及您如何克服的吗?


刘敏校长:说实话,实施MYP的过程中,孤独感一直伴随着我们。那时在西南地区没有学校实施PYP或MYP框架,我们学校是当时第一所将国家课程融合IB理念的学校。相比北上广深等地,传统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对地处西南地区的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影响非常强。因为以往的教学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较多,教学过程强调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强调反复做有标准答案的练习题,最后用统一标准衡量所有学习者,这使得他们对新兴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法信任度不高,接受度不大。因此,前期在引进IB教育理念和教学法时最大的挑战是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


刚开始引进IB框架时,老师和家长非常不习惯。IB的理念听起来非常好,但怎么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怎么反馈到教学效果上呢?改变理念的过程是漫长的,从最初仍然习惯用传统的评价方式来衡量课堂教学的好坏,到我们的家长和老师看到孩子的成长与变化。孩子们通过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拥有了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多元化的评估体系下,孩子的潜力被开启,所有人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学习和成长模式。虽然这一新模式比固有模式有更多挑战,但能够促进孩子成长,我们就坚信这值得去探索,去坚持。于教育者而言,孩子的成长让我们拥有成就感,让我们坚信我们的探索是对的。


刚开始用IB教育理念上课是有些艰难的,老师自己也很忐忑,不知道自己到底做得对不对,又不愿意放弃这一很有意义的挑战。实施初期,老师们高频率地互相听课,我也经常进到课堂,去听老师们讲课,观察学生们的表现。慢慢地,老师们就看到学生们在课堂上明显有了更多的提问和思考交流,能更加安全、深入地表达自己独到的观点。当教学目的转变为启发学生深度思考后,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和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很大变化。


两年的时间里,能够明显感觉到学生们的自信心、学习兴趣、交流能力、协作能力都在提升。学生的成长和变化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让我们消除了最初的忐忑和不确定。


今年高中毕业典礼后,有毕业生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感慨。他陪伴着自己的孩子在IB教育体系下成长了6年,他说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思维训练方式,让他的孩子非常独立自主且充满自信,他能够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孩子考虑问题客观、理性,孩子已经成长为他所期待的样子。


作为教育者,付出实践的过程非常艰辛,不乏挑战,但只要孩子们获得了成长,我们的努力被家长们认可,这份成就感就是最大的回报。


问题三:IB工作对您个人发展带来哪些意想不到的契机与改变?


刘敏校长:在和家长们沟通时,我曾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IB教育理念和实践为学习者、教育者以及家长们提供了另外一种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与社会沟通的方式。我认为IB为我们带来新的思维和视角,作为一名与IB结缘的教育者,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我的专业成长和个人成长受到了IB理念的很大影响。


首先,IB尤为强调终身学习,作为一名教育者,我认为我首先要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无论刚开始我作为项目协调员,还是现在作为校长,都要成为学习社区里的领头人物,用自己的行为作表率,对周围的人形成影响。通过持续地学习,把IB的理念和实践标准引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方能更好面对未知的挑战。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的休息时间基本上都给了学习和自我提升,要非常感谢身边支持我的家人。我认为对于大千世界保持好奇,对于未知知识保持渴望是探究者应该具备的一个素养,也只有成为这样的人,我才能鼓励身边的老师和学生这样做。我觉得这十年的学习和成长对我最大的一个改变就是我的心态更加开放,更加愿意接纳新生事物。


另外在生活中,作为一个母亲,我对女儿的教育也受到了IB教育的很大影响。首先基于我对IB理念的认可,在我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我特别在乎她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想要表达的观点。我经常会问她对事物的看法,即便她还年幼。女儿慢慢习惯用她稚嫩的声音去表达也许还不成熟但很真诚的观点,我觉得这个过程本身很重要。接纳她的情绪,理解她的观点,同时比较有意识的去启发她多角度批判性地思考。我觉得这样的思维方式并不是只有出国留学才需要,作为21世纪的学习者,需要具备这样的思维素养。我不希望女儿成为一个盲从的人,她必须有自己的主见,所以我从来不会要求她去做什么,而是鼓励她去体验她所感兴趣的事情。于我而言,我很庆幸自己能够遇到IB,尤其是在我孩子还比较年幼的时候接触到IB。无论作为母亲和孩子,或者作为教育者和学习者,我们的成长都拥有了另外一种可能,这真的是一种幸运。


问题四:您认为IB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会是怎样的?


刘敏校长:IB教育是集世界各种优质教育与教学方法于一体的教育,它的教育体系具有很强的反思和改革能力,整个IB教育体系一直在不断地吸纳新思想、新方法。随着各国文化和教育交流的深度和频率的增加,IB教育会更加融合各国的优质教育理念。


我们在深入研究的时候发现,IB与中国传统教育的很多精髓不谋而合,我们也能够深刻感觉到IB教育对各国本土文化的倡导和重视,正因为如此,它有能力包容各国教育中的优质要素,尊重各国的具体情境,进而不断发展。这是它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我个人认为未来的IB教育应该会更具有包容性,会更鼓励本土化发展。IB框架会更加因地制宜,与本地情境更好地相结合。


11月份我校刚结束5年评审,我们学校三个IB项目一起接受评审访问。这次访问采用的是2018年版本的项目标准与实施细则(PSP),借此对新版PSP多了一些了解。新PSP已经体现出IB对每所学校具体情境更加关注的趋势。在这次评审过程中,访校官们并不是拿冰冷的标准来审核学校,IB评审团队跟我们见面的时候,就表达他们的目的不是来挑毛病,而是来发现学校的优势以及了解学校的特殊情境和需求,同时还特别强调他们重视IB教育理念是怎样在学校的具体情境以及实践中体现的。评审团队非常尊重学校的差异性,所以在整个过程当中,评审团队都在寻找学校的办学优势。当然访校官们也会基于学校的情境,为学校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但整个评价和提建议的过程更加开放、更加包容。从IB学校的角度来看,我们觉得更被鼓励,更温暖。


问题五:您认为IB适合什么样的孩子?IB培养体系的目标是什么?


刘敏校长:我个人认为IB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法可以影响到更多的学习者。国际化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绝对不是出国学生的专有。在国际化交流已然成为常态,习总书记强调:“新一代的建设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要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目标的实现是需要国际化意识和表达能力的,这是人才培养很重要的方面。


IB教育所强调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需求的。基于建构主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本身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的基于行为主义的单一学习模式的不足。另外,IB教育注重学习者十大品质的培养,无论将来学习者在哪里发展,这些优秀品质对他们来说都是有意义的,所以我觉得IB教育适合所有的学习者。


教育者要考虑的是未来人才的发展方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就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国家要发展,首先要培养好新一代的人才,使其具备全方位的素养和能力。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学习者们需要学会刚才提到的四大支柱,具备一些基本的素养,才能成为有所作为的一代。IB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法在回答四大支柱如何培养的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说,IB教育是面向全体学习者的。


我非常期待即将出台的新的国家课程标准。现有的很多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法都将有利于新一代的人才培养,造福于学习者们。新的改革有很多术语与实践同IB不谋而合,能够让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逐渐影响到年轻一代,让更多的孩子受到启发,这是一件幸事。


问题六:您认为IB课程真正强调的核心是什么?


刘敏校长:通过了解DP三门核心课程的设置,我们也许更容易理解IB教育看重的内容。DP中6个学科组的学习内容已经非常有挑战性了,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要让全文凭的学生去学三个核心课程呢?


TOK知识论,它特别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TOK要和所有学科相关联,老师要引导孩子发展元认知的能力,促进学生从表面现象去分析本质,这很有挑战性,对却对思维的发展非常有意义。


EE拓展性论文,着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学生用各种学习技能完成独立的研究,不仅提升学生学术研究能力,对学生能动性的培养也大有裨益。学习者能够有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完成自己感兴趣领域的研究,这是非常难得的,它将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CAS创造行动服务,强调在活动当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同情心、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


从这三门课程来理解IB教育,我觉得首先IB教育不仅仅注重学科知识和学术能力,它更强调公民责任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在人际群体当中需要的协作和交流等各项能力。同时,它也强调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和不断反思的能力,强调学生的内驱力和对梦想的持续追求,强调知识的实际运用,强调对人类共同面临挑战的关注和思考。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教师们经常会设置真实情境,提到全球和本土的事例,促进学生们联系实际生活去思考问题。


IB教育既基于学科知识又高于学科知识,这是它的独特点。IB用它的理解来回答如何帮助年轻的学习者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尤其对于已经习惯了竞争的学习者而言,在这个具有不确定性的时代,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共处是至关重要的。


问题七:您认为 IB组织如何评估一所学校成为世界学校?请您解读一下具体的评价标准。


刘敏校长:评价一所学校是否是一所IB世界学校的标准是非常清晰的。旧版的PSP总共有73条适用于所有项目的标准,分为三大板块。现阶段的授权访问,依然使用旧版PSP为标准,所以对于旧标准和新标准我们都要有所了解。18年新版PSP提出了4个板块的内容,一个三角形结构,以“学习”为中心,周围围绕的是“宗旨”、“环境”和“文化”。新旧标准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我认为新旧标准对学校的运营和办学都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和启发。例如,旧标准首先要求学校需明确自己的办学理念,清楚学校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有了明确目标之后,再进一步的让整个学习社区里的成员,从董事会、部门领导,到教职工、学生和家长都要清晰了解发展目标。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只有大家对学校的使命、理念和价值观了解之后,才能够真正的去实现合力。


在确定了办学理念和使命之后,如何通过完整有效的体系来支持和实现,这部分就关系到领导和架构,资源和支持。旧标准的最后一个部分回归到了重要环节——课程,考虑课程有效性,主张合作备课等等。旧的标准可以给学校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帮助学校发展和成长。


新的标准把学习放在中心,更加凸显学校办学的最终目标,即学校所有的管理政策,设施设备都是为教学服务的。这一点再次体现IB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关于办学理念和使命,IB的新标准里用了一个词叫做宗旨。


新标准的第二个新词是环境。新标准提到学校的组织结构中必须要有相应的各个岗位,系统内部要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持。新标准尤其强调对学生的支持,对老师的支持,明确提出“wellbeing福祉”的概念,即通过各种政策和方式帮助孩子们成长,同时为老师营造快乐舒适的工作氛围。


另外新标准单独把“文化”这个词罗列出来,强调了学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强调学校的老师、家长和学生对于这些政策是否了解以及他们是如何去了解的。


最后在学习方面,新标准首先要求学校提供连贯的课程,注重学校如何通过课程体系培养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去践行IB教育理念。评审团队会看很多的文件,看具体的课堂,然后同老师及学生沟通,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验证,从理念到实施,从政策制定到执行,从文件证据到分组交流,从课堂到课外,从老师学生到家长,最后评判学校是否达到标准。


我特意请教了IB访校官,目前旧标准用于授权访问,新标准用于评审访问。未来旧版PSP会不会被新版PSP完全替代,目前还不是很清楚。对于一所刚刚得到授权的学校来说,旧版PSP足够清晰,可以让这所新学校明确自己是不是达到相应标准。接受评审的学校相对要成熟一点,IB给学校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包容度更大一点,这样的新旧版标准分工,非常合理。


问题八:请问贵校在IB课程与国家教材的有效融合方面有哪些具体实践?


刘敏校长:课程融合这个词现在是一个高频词汇。国家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禁止实施境外课程,使用境外教材。有些家长和老师对这方面理解不是很清楚,就感到焦虑。实际上,我们大家熟知的IB教育提供的是一个框架,这就提供了与国家课程融合的非常好的前提条件,在满足国家和本地的教育法规要求基础上再融合教育理念和教学法。


IB并没有面向IB学校提供小学和中学项目的具体教材,只是明确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提出了多元化的评估体系,不同国家的IB学校可以根据本国要求选择教学内容。这就是IB框架为国家课程融合提供的坚实保障。


我们学校这么多年一直在做国家课程融合,简单来说就是把教学内容和IB的教学理念及方法融合起来。国家课程统编教材作为教学内容,强化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两大优势,即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再融合IB的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概念驱动,更加推动了学习的有效性。国家规定了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可以由学校自主探究,也是学校的教学特色。现在国内有很多非IB学校也在通过创新的理念和教学方式来帮助孩子成长。


第二个方面就是把国家课程标准和IB评估标准进行有机的融合。我个人认为,虽然国家课程融合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但它是非常好的契机,在保持中国基础教育优势的同时,又能够把多元的评价方式融入其中,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帮助更多孩子成长的机会。


通过研究高中的新大纲,老师们发现有很多同IB教育的契合点,作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非常期待新一轮的改革。它吸纳了非常优秀的理念和实践。我们学校2012年开始就在做国家课程融合的尝试,过程中厘清了很多误解。IB教育的教学法并不是忽视基础,并不是说一天到晚就只开展热闹的活动,探究活动也是有明确教学目标的,也是需要由知识作为基础的。事实层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们建立深刻的概念性理解。老师不会简单抛出空洞的概念理论,也不会在学生没有任何技能支撑的情况下就盲目开展探究任务。如何让知识和技能支持探究,如何通过探究问题引导和促进学生更有学习兴趣及深入思考,这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融合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国家课程融合在教学层面就找到了突破口。


问题九:贵校在老师这个层面上有哪些具体要求?作为一个IB学校,贵校会给予老师哪些培训?


刘敏校长: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很清楚在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老师都是最重要的,有了优秀的老师才会培养优秀的学生。


IB在中国的发展速度非常快,IB学校也越来越多,但我们都明白,IB学校招聘老师的难度一点儿也不小。尤其是新冠疫情给外籍教师招聘带来的挑战,IB教师招聘的难度更大。


很多IB学校都有一种共识,国内IB学校的稳定发展,需要建立高质量的比较稳定的中方双语管理团队以及教师团队。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是最稳妥的发展方案。在直接招聘已有IB经验老师难度非常大的情况下,很多IB学校包括我们自己,更多的还是要用自身的教师培养体系来帮助有潜力但没有太多IB经验的老师获得专业成长。


首先我们会让老师参加IB组织的培训,IB为全世界的IB学校都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培训,包括线上和线下培训,这对老师的专业性成长支持还是非常大的。IB官网上也有很多教学支持的资源可以帮助到老师们。


经过两三天的IB培训,怎样把现场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带回日常教学,让其发挥更大功效呢?参加完培训的老师回到学校后需要对所学内容加以消化,再尝试去实践。如果老师无法持续的跟进,老师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的淡下来。所以这就要求IB学校自身还得提供系统化、常态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从而帮助参加完培训回到学校的老师们能够继续思考、继续实践。有很多操作方面的问题,IB并没有明确的答案,这就要求IB学校的管理者及教师们通过校际、校内的教师专业发展研讨找到解决方案。


对于国内的IB学校,需要思考为中方双语教师提供怎样有效的发展支持。我们需要考虑到中方双语老师的成长背景,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课堂管理策略等方面的差异性。IB的培训方式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但长久及具体的课堂教学提升,还需要结合其它培训方式。我一直在思考把IB培训和中国传统师资培训方式结合起来的策略,既考虑到中国传统师资培训方式对中方双语IB老师的长久系统且有针对性的支持,又能够继续沿用IB培训方式的高参与性与深刻理解。


IB非常看重超学科和跨学科学习,打破单一学科的知识壁垒,要提升一个学校教师能力的话,一定要把个人战变成团队战,协作备课要常态化、有效化,这样才能够突出团队的强大力量。学校的人事安排也要考虑到每位老师的长处,让每位老师发挥自己的优点去引领其他的老师,实现跨学科交流,所以教师培训的设计必须得有团队意识。


问题十:您作为学校校长对学生有什么建议吗?


刘敏校长:首先要明确自己为什么选择IB教育。要确保自己认同IB理念,不把它单纯当作申请名校的敲门砖,因为IB要做的事情远不止这些。学生一定是选择了最适合自己,最能够发挥自己长处的教育体系,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体验快乐。所以即便很多人说IB含金量很高,名校都很青睐IB学子,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明确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第二就是要逐渐明确自己的目标,提升规划能力。我觉得有目标意识和清晰规划的学生,可以把每一个大的目标化成自己的小目标,一步一步很稳地去实现,能够自己掌握学习,效率和成就感也会更高。尤其是上了中学之后的IB学子都是需要具备这样一种能力的。


面临选课的时候,我个人觉得要考虑两个能力——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规划能力。如果一个孩子很了解自身,评价又比较准确的话,他的选课难度不会太大,也不会太纠结。到十年级的时候,学生必须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清楚自己的学术优势和不足,有比较准确的自我评价,知晓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和方向,这样选课就会容易很多。在选课过程中,我们还反复强调学生要尽可能去听取其他人意见,不要盲从,但也不要自以为是的觉得自己的选择一定是最正确的,要去听取项目协调员、任课老师,包括大学升学指导和父母的意见,然后结合自己的认知来做出最适合的选择。


第三,IB教育提供了理念一致的多个延续性项目,如果有机会接受PYP和MYP,未来继续选择DP的学子,在小学和中学阶段,一定要非常踏实认真,因为现在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在为之后的提升做准备和积累,无论是学科、技能还是探究,对于他们将来的学习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最后我想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希望选择IB的孩子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和挑战自己的决心。往往有些时候他们会认为国际教育相对来说要轻松一点,不用像高考、中考那样刷题,但实际上并不轻松。教育者们更加不希望孩子们选择国际教育是为了逃避中高考。选择IB教育不仅需要调整心态,不断地进行纵向比较,还要走出舒适区去尝试新挑战。有部分学生在选择教育体系,选择课程的时候,会有些惰性,尽可能选择简单的路径来达到自己的目标。这种方式当然有很多好处,但我个人以为,这种选择方式未必是长久有利的。迟早有一天要进入大学和社会,迟早要面对比较艰难的挑战和学术任务,人这一辈子不可能永远都做简单的选择题,只完成简单的任务。所以我希望学生在有保障的情况下,有勇气和能力去应对一些艰难和挑战,而不是永远都选择在平坦的道路上行走。

 

问题十一:对于认为IB课程比较难的家长,您有什么建议吗?


刘敏校长:每个课程体系都有自身的挑战和难度,求学道路本身就是艰辛的,孩子不可能轻轻松松就学有所成。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国际教育圈对 IB教育难度的描述是合理的,但是IB教育也并非“难不可攀”。


IB的难度在哪里?首先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更高。一个难点就是多任务的管理能力和抗压能力。刚才提到在DP阶段的三门核心课程,在原本学6门课程就很大挑战的情况下再加难度。学生要能完成各科学术学习任务,还要去策划各种活动,参与领导与协作,各项任务加起来比起传统的考试难度大了很多。到申请大学的时候,学生既要参加标化考试,还有可能参加一些学术竞赛,这一系列的事情要求孩子有非常高的时间管理能力。另外IB的学术论文写作对英语能力要求非常高,这些都在一点一点提高 IB的难度系数。


IB教育虽然辛苦,但它送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熬夜赶DDL的经历,更多的是在清晰奋斗目标后,由内驱力带动自己一步步实现梦想的经历。学习者们的心态都非常积极,他们知道自己是在为了自己更好的未来而努力。通过这个奋斗的过程,他们可以获得受用一生的思维方式和关爱社会的温暖情怀。IB倡导对社会的关爱,公民的责任,可以在学生内心延续很长时间。我认为,这些基于学习又高于学习的无形收获,是最为重要的财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