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解读进校园 | 生物钟研究得诺奖了,而你真的了解它吗?

时间: 2017年11月23日 来源: 成都美视学校 作者: MYP学生:王宣丞


今年的诺奖颁给了


研究“生物钟的他们

今年诺贝尔奖中的生理医学奖由三位美国科学家共同荣获这一殊荣。

他们的贡献是率先发现了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
 



从左到右依次为:

杰弗理.霍尔(Jeffrey C.Hall)

迈克尔.罗斯巴殊(Michael Rosbash)

迈克尔.杨(Michael W. Young)

 

你真的了解“生物钟”吗?

昼夜节律是一个24小时生物钟,特指植物、动物等以24小时为周期出现的规律行为。

 

生物钟,也称“生理钟”,是生物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多年来,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体,都有一个内部的生物钟,来让他们适应昼夜变换,找到生命的节奏。

 

生物钟算得上是大众所熟知的一种生理机制了。但它到底是如何工作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文 | IB-MYP学生:王宣丞

 

“智慧的基础就是认识自己。”

——纪伯伦

 

“诺奖解读进校园

2017年11月15日下午,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四川省细胞生物学会承办的“诺奖解读进校园”活动在美视部礼堂顺利举办。



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卢亦路博士向同学们讲解了今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的研究课题——生物钟




科普来了

生物钟算得上是大众所熟知的一种生理机制了。

但是你真的了解它吗?

大多数人恐怕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吧?

什么是生物钟呢?卢博士在精彩的演讲中,向大家科普了:什么是生物钟?




植物的生物钟

在某公园里,有一个巨大的“花钟”,每天的每一时刻都会有不同的花盛开在表盘上,就像一只真正的时钟。这就是植物的生物钟,植物依靠它来调节开放与凋谢。

 

人体的生物钟

当然,不止植物有生物钟,人体也有生物钟。

它位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它定时分泌出催眠的褪黑素(没错,就是我们常说的脑白金),控制着人体的昼夜节律。


生物钟如何才能不紊乱?

正常人的生物钟一天是24.2小时,但我们都知道人类社会一天只有24小时,那生物钟如何才能适应我们正常的生活而不紊乱呢?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对表”

以前的家庭经常都会根据新闻联播的时间来校准钟表,让它们准确的运作,生物钟也需要常常校准。

科学家发现光是最准确的授时因子,视网膜通过传递光信号,控制生物钟基因的表达来对生物钟进行实时校准。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在完全黑暗的情况下会睡得越来越晚,因为他的生物钟基因(比如PER基因)无法对表,无法校准时间了。

 



生物钟紊乱例证:倒时差

假设生物钟紊乱,人也会陷入到混乱中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倒时差”。

当长途飞行之后,人通常会感到非常晕,感觉浑身难受,其实就是因为生物钟出现了混乱。所以保持生物钟的正常运行,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格外重要。

 


卢博士的演讲让我意识到了自己以往生活习惯的一些问题。相信很多人也都会有这些问题。


比如,晚上在黑暗中玩手机玩到很晚,或者是天天加班......这些都非常不利于身体健康。


因为生物钟在九点钟之后就开始分泌褪黑素了,人体也准备进入休息的状态,暴露在强光之下很容易造成生物钟紊乱,从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就算撇开以上不论,这些坏习惯对眼睛也有很大伤害。

 

启迪

卢博士的这次演讲给了我们一些启迪。


纪伯伦曾经说过:“智慧的基础就是认识自己。”


一个人连自己都不了解,那何谈去保护自己,更何谈了解世界?


 只有真正将身体看作是自己最宝贵的财富来爱护与珍惜,才能让它长久地为我们服务。


看完了这篇文章,

你是不是也认为应该了解科学知识,

好好爱护自己的身体呢?


在此,

祝愿大家都能拥有健康好身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