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allimg/170301/1_170301151323_1.jpg)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春天如期而至,正是悦读好时节!
此时,融合部的李晓丹老师正带领着七年级的同学们沉浸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奇幻世界......
![](/uploads/allimg/170301/1_170301151357_1.jpg)
《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
《西游记》的电视电影改编大众喜闻乐见;
《西游记》连环画也有不少同学看过;
甚至主演《西游记》的六小龄童等,成为一代人心中最难忘的经典荧屏形象。
可是......
这吴承恩的《西游记》原著,有多少同学曾拜读过?
![](/uploads/allimg/170301/1_170301151423_1.jpg)
不妨先来回忆一下,这向西而行的奇幻旅行故事里,你最喜欢谁?
“我喜欢猴子孙悟空,聪明勇敢又能打,这才是英雄!”
“低调又忠诚,从不废话,这小白龙才是我的style。”
“我当然崇拜终极大boss了,如来佛祖,五根指头能压孙猴子几百年。”
......
同学们纷纷表达自己对西游人物的喜好,分享关于西游的各种笑话段子,谈笑风生,课堂活跃。
![](/uploads/allimg/170301/1_170301151451_1.jpg)
不同于过去完全听从老师讲授的方式,晓丹老师让同学们自己从书中找出章回体小说的特点。
同学们翻开书本,开始了热烈地讨论:
“开头都是‘话说’、 ‘却说’。
“看!每回结束都是:且听下回分解。”
“我居然能读懂原著,还以为是文言文很难读呢!”
……
通过发现、讨论和总结,同学们很快理解到了章回体小说的特点。这样让学生们通过探究主动去获取答案,也是IB所提倡的学习方式。
《西游记》前七回,介绍着孙悟空出身、师承、能耐、性情,一边安排着他的出场,一边描绘着天、地、冥、水四境界风貌,建立了一个立体的活动空间。
书中漫漫奇幻路途,把同学们带入了一个奇妙绚丽的神话世界,丰富饱满的人物角色,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都让同学们体会了西游世界的神奇与美丽。
同学们一边阅读书籍,一边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
“金箍棒这么重,孙悟空怎么拿得动?”
“金箍棒为什么放在耳朵里?”
“因为放在嘴巴里,口水会腐蚀掉金箍棒中间那块钨铁。”
“我认为遇到危险时,从耳朵里拿出来比从鼻子里拿出来用时更短,情况紧急时能拯救性命。”
“弼马温是什么意思?”
“好像是避免马得瘟疫所取的同音词。”
……
同学们不断地整理书里不懂之处,然后猜测、推理、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解释所提出的问题。
随着问题被各个击破,大家伙的阅读兴趣不断提高。他们通过对《西游记》认识的增加,感受西游记原著的艺术魅力。
![](/uploads/allimg/170301/1_170301151512_1.jpg)
融合部七年级本学期中文课第一个单元围绕着经典作品《西游记》展开了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尝试理解场景、主题和受众参与性之间的联系。
《西游记》是本神魔小说,里面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让它一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晓丹老师选择这本书来阅读,也是希望学生们通过这本娱乐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小说去了解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的艺术魅力。
通过大胆怀疑、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也是IB的教育宗旨。
现在只是读《西游记》这本书的一个简单开始。书本里,鲜明的人物形象、活泼有趣的对话、复杂曲折的历史背景,神奇瑰丽的奇幻世界,都等待着大家慢慢品味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