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聚焦“AI赋能数学实验”的区级教学研讨活动在成都美视师一学校顺利举行。
五所学校的数学教师齐聚一堂,共同观摩由我校骨干教师苗会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温度》一课,探索技术融合背景下数学课堂的创新实践。
01 期待课堂转型与素养培养

活动在美视师一小学部副校长古雪女士的开幕致辞中拉开帷幕。她强调,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今天,课堂样态的转型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并期待本次活动能成为区域教学共研的良好契机。
02 情境导入,巧设天气任务

课堂伊始,苗会老师以学校红领巾广播站“招募天气预报员”为真实情境导入,迅速激发学生兴趣。

03 联系生活,动手感知温度

随后,学生通过观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逐步认识“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理解温度计的构造与功能,并在互动环节中动手标出温度值,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04 自主探索,趣味计算温差

在教学过程中,苗老师设计了“为城市选择对应温度”的趣味任务,引导学生发现同一时期我国南北地区的温度差异。
在理解“温差”概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数刻度、列算式等——进行计算与表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05 专业解读,阐明育人价值

课程结束后,我校何晓艳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专业解读。
她从课标要求、学科融合、AI赋能及评价方式等角度,系统阐述了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与实施路径,指出本节课以“现实情境—数学问题—实验探究—表达应用”为主线,注重在发展学生量感的同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动手能力,展现了数学实验课程的设计深度与育人价值。
06 跨校研讨,聚焦创新融合

在随后的评课议课环节,五校教师围绕课堂实施、技术融合与实验任务设计展开热烈讨论,充分肯定本节课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促进知识建构方面的示范意义。
07 专家引领,擘画实验路径

最后,数学实验课程领航学校——成都七中初中附属小学的数学实验基地负责人耿欣老师作总结发言。
她分享了数学实验课程的内涵、学习原则、课堂模型及研究路径,强调“数学实验不仅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生成的过程,实现从‘学数学’向‘用数学’转变的关键路径。”
本次展示活动不仅呈现了一节AI赋能的高质量数学实验课,也为区域教师搭建了交流共进的平台。
未来,我校将继续推进技术融合的教学创新,让数学实验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成长与素养发展的沃土。